棉花糖小说网 > 穿越小说 > 帝国星穹 > 十三、安居酒楼
    道统元年十二月六日,咸阳城东安居里。

    因为靠近东市的缘故,安居里非常热闹,哪怕天色尚早,街道上已经有叫卖之声。此前咸阳附近刚刚经过一场大雪,不过因为南、北和西三军一齐出动,所以雪街头巷尾已经一点雪都看不到了。

    南军北军是原来咸阳城中的军队,因为一驻扎在城南一驻扎在城北而得名,至于西军,则是随赵和自西域而来的部队,还包括原本敦煌的边军。

    李岫阴沉着脸走进名为“安居楼”的酒楼之中。

    这座酒楼在安居里是最热闹的所在,不仅本坊居民会在此宴饮,那些前往东市贸易的商旅,也往往会慕名而来。因此,这座安居楼在北军之乱前就是宾朋满座,在北军之乱后,这里也很快恢复了生机。

    李岫带着两个伴当踏入酒楼之时,已经是傍晚时分,酒楼中掌了灯,故此还算亮堂。让李岫更加不开心的是,此时包厢已经尽数满座,他只能与那些普通商贾市民一起,坐在一楼的大堂之中。

    “邸报邸报!”

    他才点了菜肴,便听到有孩童高声叫道。

    李岫是知道邸报的,他父亲是太尉的时候,家里从来不少这个东西。但自从确认“道统”之后,这些原本只有士大夫才能看的报纸,却也传入市井之中,每日都有几家印书坊印刷出来,然后由那孩童贩卖至街头巷尾。

    “这邸报是个好东西,你们酒楼理当买上几份,供酒客来此,岂不美哉?”一个酒客对着店伙计叫道。

    伙计笑而不语,然后有酒客便花钱从那报童手中买了邸报。报道上下一圈,买出了五份邸报,生意尚可,然后撒腿便跑出了出去。

    有位爱出风头的酒客买了邸报,便开始大声念了起来。

    邸报中说了许多事情,其中第一要务,便是如同前几期一般,谈论最近朝廷的三件大事。

    立国本、定道统、开科举。

    李岫冷笑了两声,自顾自饮起酒来。对于这三件大事,他知道的可比邸报上的消息更多。

    咸阳城有关国本与道统的“闹剧”持续了不短的时间,其中发生的种种争吵,也随着某些别有用心之人的暗中相助,很快通过这邸报传遍天下。但这一切随着十一月三十一日这场大雪的到来戛然而止。

    因为在前太尉李非入咸阳之后,赵和与其人先是进行了一场私下会见,然后次日这场私下会见的人数从两人变成了七人——除去赵和与李非外,分别代表儒家、道家、墨家、阴阳家、商家的五位官员也介入此会,第三日时,人数又扩大到十一人,新增了农家、名家、史家和纵横家。

    到第四天时,这个名单人数增加到了二十人,然后是二十七人、三十五人、四十一人,直到最终的五十人。最初这个名单上全是在职或者离任的官员,但到后来,这个名单中还出现了长期隐居不出的各家学者。当这个名单公之于众之后,哪怕是最最挑剔的人都不得不承认,这个名单基本上将九姓十一家之外尚在关中的一流学者一网打尽,而由这些学者们共同商议确定的“道统”也从最初某些人觉得的“异想天开”变成了一场公认的学术盛会了。

    在道统确定之后,咸阳城的各家印刷作坊便开始了连轴转,他们共同编写的《道统》一书,凡一万六千四百九十九字,在极短的时间内印出了三千册,紧接着是一万册、三万册。

    与《道统》一书一起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的还有朝廷开科举士的消息,大秦护国公朝廷将于次年三月召开第一次科举,此次科举会选拔三百至五百名不等的人为官,其官职去向也已经确定,包括咸阳护国公朝廷中的一些吏员和地方上的一些次官。对于世家大族来说,这些职位他们多少有些看不上,毕竟他们更希望的是凭借自己的家世出身,一出仕便可以担当千石左右的中上官员。但对于那些寒微之家出身的人来说,则是他们向上攀爬的重要渠道,别的不说,至少稷下学宫得到这个消息之后,欢呼之声是彻夜不绝。

    这第一次开科举一共将考七门科目,分别是儒家、墨家、道家、法家、史家、农家和杂学,所有参考的学子,需要选择一门正科、两门副科参与考试,其中正科将决定其第一次任职的方向,副科则将决定其以后转任的方向——这也意味着,今后护国公朝廷的官员任职,不仅仅拘限于本身部门之中,任何一位中枢或者地方的主官,都必须至少有三个不同部门任职的经历。

    与此相比,另一件事情关注的就少得多了。护国公朝廷以“道统”为年号,今年便是道统元年,而次年开始则是道统二年。

    随着这立国本、定道统、开科举三件事情确定下来,整个护国公朝廷也开始正常运转起来,首先是中枢的人事任命情形。出乎众人意料,前太尉李非并没有因为在道统一事上的功劳而复职或者成为丞相,他被任命为“统考”这一个新设官职之上,筹备来年的科举考试。

    丞相之职由尚未入咸阳的前御史大夫常晏担任,这个已经从众人面前消失了近半年的名字被提出之后,众人才恍然大悟,知道为何赵和能够这么快和这么坚决地返回中原。不过,也有人暗中传言,常晏为相,只是因为其人此前的声望,而非其人能力,真正掌握丞相府权力的,将是丞相长史段实秀——这是个中原人十分陌生的名字,但朝中地位高者却多少听过此人事迹,他在北州于极不利的情形下维持北州民政,算得上是赵和夹袋之中治政能力第一的人物了。

    御史大夫之职,由来自稷齐郡的任恕担任,此老在多年之后,终于再回中枢,不过他如今已经年迈,此次入中枢同样也只是一个过渡型的人物,据说随其入京的还有一位原本齐郡的小吏名为审谔,其人才二十余岁,却会成为任恕的重要属吏。

    太尉之职,由稷下学宫韩胜担任,太尉长史则由萧由充任。

    这三公之职确认之后,对其权责也做了重新划分。丞相自是处理政务调和阴阳,御史大夫监查百官同时负责复审案件,太尉负责兵员征发。但这三公之下,又设六部,吏部分去丞相的人事权力,户部分去丞相的财权,刑部分去御史大夫的司法之权,兵部分去太尉的军权,其余礼部与工部,亦各有职司。

    让李岫非常生气的事情就在这里,这么多官职,哪怕他的父亲因为此前的过失而失去了三公之职,这六部之位总应该能够得到一个吧。但是,身为护国公的赵和根本没有考虑李非,他甚至宁可从齐郡将任恕那老货调来,也不重用李非。

    不仅如此,李非这个“统考官”也未能在明年的科举考试上大权独揽,上官鸿的弟子,此前在稷下接替了赵和祭酒和山长之位的袁逸被调了回来,成为了副统考。李非回家教子时直接说了,这是不让科举出来的学子都成为他李非的门生故吏,故此掺进来的一粒砂子。

    李岫心知自家的荣华富贵,几乎全系于父亲一身,在他看来自己父亲虽然严厉,却可以说是如今朝堂之上硕果仅存的贤达能者,可其父却不得重用,这如何不让他郁闷。

    而且这郁闷还不能说出来,甚至他当着父亲面说起此事时,父亲也会发作训斥他,这让他心里更是憋屈,于是,来安居楼饮酒,就成了他唯一的消遣。

    那念报之人喋喋不休地声音传入他的耳中,让他觉得烦躁,正欲离开之时,突然间前面来了两个瘦削的男子。

    这两个男子推开上前询问的店小二,目光在酒楼中打了个转儿,然后停在了李非身上。

    他们径直走了过来,李非神情一动,他终究是高官显贵家中出身,心里虽然紧张,面上却没有显露出来,只是盯着这二人的动作。

    他身边的两个伴当一左一右,将他护在后方。

    “李岫?”来人向李岫问道。

    李岫点了点头。

    “前太尉李非之子?”来人又问道。

    李岫仍然点头。

    “你父亲得罪西王母,攀诬黄巾力士,今日我们奉王母之命前来问罪。”来人之一昂然道。

    随着这话语之声,那人手中突然多出一柄短剑,向着李岫便狠狠刺了过来。

    另一人也迎上前来,伸手便将李岫的两个伴当拦住。

    他二人先有言语而后发难,算不上是突然袭击,但是李岫也没有想到这二人会当众刺杀,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退逃。

    他转身便逃,身后传来一个伴当的惨叫之声,李岫心中更是惊慌。须知他这两个伴当是李非为他挑选出来的,都是非常出色的剑客,结果才一个照面便出现伤亡,岂不是说刺客的身手极为高绝?

    那名刺客各执短剑,急追而来,李岫腰间其实是佩着剑,但急切间却忘了拔剑相迎,只知道躲闪。两名伴当已经倒了一名,另一人拔剑跟第二位刺客对峙。大堂里的酒客已经反应过来,纷纷惊叫闪避,李岫被一条倒了的长凳绊倒,摔在地上,他转过身来时,刺客已经追到了身后,正狞笑着向他刺出一剑。

    就在此时,嗡的一声巨响,一根铁链绑着的铁槌自二楼上飞来,砸在那刺客胸前。那刺客狂喷鲜血,向后便倒。

    另一名刺客见势不妙,直接窜出了酒楼之门,他出去之时,一个孩童恰好钻进来,被他带得一个趔趄,险些摔倒在地。

    那孩童正是方才卖报的报童,他叫骂了一声,然后对着酒楼扬声道:“海昏侯起兵造反了!”